标王 热搜:
 
瓷爱品牌招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讯 » 创业宝典 » 创业人物 » 正文

24个月融不到资,我看着自己多年心血功亏一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6  作者:365加盟网  浏览次数:949
核心提示:人的所有痛苦,本质上都是对大家的无能的愤怒。...

人的所有痛苦,本质上都是对我们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所说的这种愤怒,蒋擎有刻骨的感受。

两年前,曾就职于BAT的蒋擎作为联合开创者加入创业公司友友用车。

作为技术和商品方面的联合开创者,蒋擎参与了产品研发、团队搭建、公司转型、筹资等。

然而终因行业不成熟、团队基因弱点等很多问题,近24个月未获得筹资,项目于四个月前停运。

期间,蒋擎曾使劲浑身解数去盘活项目,但终是无力回天,他选择了在项目停运前几个月辞职。

那种感觉最糟,深深的无力感。

我即便踮起脚尖,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

这犹如一个人看着自己亲手塑造的大船,慢慢滑入那无尽的深渊,无力调整方向。

幸运的是他提前几个月下了船,不幸的也是提前下了船,由于毕竟这只船是他和他的兄弟倾注了几年心血的作品。

以下来自蒋擎自述,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咬不住了大学毕业将来,我曾在百度、腾讯和360等公司管理过商品和技术。

2014年,天使投资人王刚看好点对点租车,投资了友友租车。

他们觉得,团队的线下属性已经非常强,有阿里的人也有来自神州懂汽车行业的高管,但商品非常弱,就找到了我。

(*蒋擎)我一直非常享受自驾的乐趣,过去租车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不少青年都有开车的需要,但买车、汽车保养困难,租车的体验也不那样便捷。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友友的机会。

不过,对于用户而言,把我们的车共享出来获得收益,是一个陌生的定义。

不少角逐对手都是通过补贴的形式教育市场,之后再飞速扩张。

友友上线一年多,租客数达到近30万,用户数上万,覆盖了北京、上海与成都等近20座城市。

当时,在商品的表现上,大家勉强咬住了PP租车,但销售、市场与车队管理等,友友落后PP不止一个段位。

我曾研究过行业排名第一的PP租车的高管名单,各业务线的配置状况。

其它线我不完全可控,就说商品技术这块吧。

我算过,当时PP的商品技术团队是100人左右,友友是20人,最后招到了50人;薪酬,他们给的现金比大家多,股票也比大家多,品牌也比大家强一些。

这给大家组团队追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程度。

我过去争夺过销售和市场的两个VP。

假如这两个人能入职的话,友友存在追上PP的可能性。

他们之前跟大家聊得非常不错,感觉都快要入职了。

但后来跟进时,因为大家自己的问题,他们还是说更喜欢PP。

在又一块吃饭争取了一次之后,我回公司路过中央财经大学,绕着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瘫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着周围同学们走来走去,我有一种整个人都要垮掉的感觉,感觉没戏了。

后来,这两个人不只没来,还加入了PP。

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还在公司楼下。

那时公司加班比较多,常常到十一二点。

考虑到同事们加班还在工作,我在下面整理好心情,上楼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鼓励大伙:加油干,下个版本(大家)就能超越PP了!刚开始,我就是要咬紧PP不放,但咬不住了,那种感觉最糟,深深的无力感。

我即便踮起脚尖,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

PP租车、宝驾租车与凹凸租车,这类点对点租车范围过去的玩家目前基本上都已经转型。

点对点这个模式本身有问题,它没办法平衡用户与租客的供需关系。

由于普通的用户并不专业,汽车的交接、出险和违章处置没办法标准化,租客的体验会遭到影响;除此之外,汽车丢失的问题也较为紧急。

形象一点来讲,当初在做点对点租车业务时,大家就像一位正在流血的马拉松运动员,但一看身边境况更惨的角逐对手还在不断拓展城市,就只能选择继续奔跑来跟上整个行业的步伐。

点对点租车的失败,让我学到了不跟随、不人云亦云、不迷信热门,而是去做真的能改变业务、满足用户需要的事情,尽可能抓住业务的重点、突破口,要在行业火热时维持清醒。

不能不做的选择在2015年内部讨论时,我第一提出转型至电动车分时出租。

分时出租可以非常不错地解决点对点租车业务面临的问题,只是,这一建议曾遭到团队的质疑。

大伙的争议点主要在国内电动车分时出租为何一直没做大,商业模式是不是足够好与市场是不是足够大等方面。

我觉得,之前的分时出租不够自动化、也没精细化运营,而这正是友友这支团队善于的。

2015年十月,友友正式停掉点对点租车业务,全方位转型至电动车分时出租。

友友选择从北汽、比亚迪等车厂直接租用电动车,将它们按需分散至城市的不同地址。

在运营端,友友选择与充电公司、停车点、保险公司等合作。

每新建一个网点,大家会联系充电公司免费建桩,随之带动停车点业务。

友友每租一辆车每月就需向车厂支付2000~4000元租金,向停车点支付700元左右停车费,向充电桩支付电费和服务费。

每一辆车上还要安装一台T-BOX(创业家i黑马注: 远程信息处置器)。

这款硬件可以达成对汽车的控制与信息的采集。

除去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友友还在线下配有一支40多人的运营团队,负责汽车的调度、充电与修理等工作。

到去年6月,友友在北京拥有300多辆车,覆盖70多个网点,单车盈亏比达到90%。

目前回过头来想,单是有一些技术能力或者运营能力,做到单车的效率非常高,是不够的,你的关系反了。

你要有几千辆车的资源能力,保证不死,然后再去携带亏损运营、扩张。

当扩张到一定量后,效率才是非常重要的,你再优化效率。

但对大家而言,当时又不能不选择效率。

效率是唯一的最佳选择。

第一,大家不背靠整车厂或者背靠政府,没资金选择规模。

第二,作为一家网上创业公司,大家本身的优势是商品技术运营的能力,只能做到行业里效率领先。

譬如说,其他人一辆车一个月亏2000元,我能一个月只亏500元,甚至一个月一点都不亏,这是我的优势。

假如说资本市场的行情最好的话,我就是整个行业盈亏比最好的,那就或许会有更多人拿钱给我。

但假如资本市场不好,大伙都没钱的话,比拼的是哪个更有资源,哪个就不会死。

坑太多了后来,大家开始发现黑产业链渐渐变得成熟,电动车也开始丢了。

丢失的车基本都能找回来,但找车的本钱还是有些。

只须涉及到车,就得面对风控问题。

汽车保险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你要如何控制赔付率,如何跟保险公司谈,如何跟租客谈。

你如何控制出险:控制得好,保险甚至能赚钱,控制不好,就赔去世了,保险费都交不起,特别坑。

还有就是修理。

水平差是当时电动车的一个痛点,在需要维修时,相应的车后服务非常复杂。

譬如车一坏,车厂没配件,得等20天。

在这段时间,你的车就没法运营了,租车的成本就废掉了。

所以说,这个行业面临三个大坑:资金、车有关资源、政府关系。

你得把这类问题都解决了,才能去考虑赚钱,没肯定积累是玩不转的。

分时出租跟共享单车一样,都需要有大资本,它比自行车的需要程度还要高中一年级些。

第一,汽车比自行车贵。

第二,在达到了肯定的覆盖程度后,汽车出租更需要依靠资本和政府关系,譬如,向用户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路边停车位。

受制于资金、车资源与政府关系,看重运营和效率的团队连布局一千辆车都达不到。

一千辆车的钱从哪来呢?一千辆车需要有一千辆车的资源能力和政府关系。

在行业整体不成熟时,有资源是更要紧的一件事情,可以叫你一直活下去,活到天亮的时候。

你效率再如何高,在资本市场较冷的时候,除非高到整个公司能赚钱,不然30分和59分都一样,都得重修。

没钱交重修费,你就只有辍学。

在去年、前年的时候,资本市场很冷淡。

目前因为多方面缘由,包含共享单车的火热,资本市场对分时出租的态度暖了过来。

共享的理念教育了市场,不少人一听分时出租就懂。

我记得非常了解,一些分时出租企业的宣传语清一色全变了:共享自行车都了解吧,骑自行车多没劲,我还可以开车。

他们借共享单车来教育汽车分时出租这个市场。

友友之前的教育本钱非常高。

新用户要同意这个事情的话,转化本钱非常高。

譬如,某地新开一网点,最初没人懂,后来渐渐有人了解,原来一点手机就能开走,还挺便捷,该网点的单量才会渐渐提高。

但它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一个多季度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个理想值。

考虑到本钱问题,友友主要采取的是A点取A点还的模式。

这和2VC的模式不同。

某些玩家就是随便还,在用户将车随便停放后,调度职员得快点去把车开走。

一辆车一天的停车费需要100块钱,假如不开走,本钱太高。

大家只做A点取A点还或者A点取B点还,尽管体验差一些,却不做随便还。

在北京,最起码要布局大几千辆车,你才有机会达成随便还。

大家还是想做到单车盈亏平衡,假如做随便还一定就亏钱了。

每做一单就亏一单,不算其他的成本,光是汽车本身的本钱都不够。

在调度方面,汽车和自行车完全不同。

自行车运用三轮车调度,并且仅需调度一部分,其它可以通过用户自然订单流转。

但汽车需要调度的是大多数。

在一座城市,除非放眼望去都是一家企业的车,用户还车没多长时间,又有另一位用户用,在初期,用户和车的覆盖度都达不到。

彻夜无眠当认了解这个商业模式时,你会发现,即便单车做到盈亏平衡,整体公司也挣不了钱。

我单车亏,也就是每一个月多亏几十万。

我可以控制车的数目,甚至多亏50万,一年就是亏600万。

假设亏到600万,但我依旧塑造随便还的方法,由于用户就是喜欢,订单量就是好。

我接着往下筹资,譬如融一个亿,故事就能接着往下讲。

烧两年钱,然后钱没了,我再融一轮。

因为积累了肯定的口碑和用户,除非经济非常不好,或者投资忽然变得非常冷,不然我就不会死,可以继续如此扩规模。

伴随模式不断优化,车数目愈加多,用户消费愈加多,我总能熬到它自己赚钱的那一天。

这也是个模式,2VC的一个路径,无可厚非。

分时出租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立。

没一家说,以什么样的本钱拿车、什么样的本钱运营,可以把这类钱挣回来,还能保证用户的体验。

这个模式在中国成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在2014年加入友友时,没期望真能做成下一个滴滴。

我带了几个BAT的人加入友友,他们都是降薪在这干。

我的的预期就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舞台,可以非常不错地训练自己和团队,把事情做好。

我和一些骨干不求拿多少钱占多少股份。

从刚开始追赶PP,到历程一次完整且成功的转型,从0开始运营、做到业内领先,这对大伙来讲,值了。

我在去年十月提出离职。

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很焦虑,整夜都睡不着觉,最后面临薪资都发不了,我要为这类人负责。

假如不是我的话,有一些骨干早就走了。

大伙图什么?外面的薪酬是友友的两倍,友友的股票也是一分钱不值。

本身他们的履历很好,友友的历程对他们来讲并非什么加分项。

后来,大伙也都有了还很好的去处,在友友的这段历程也确实让大伙有了真实的成长。

目前,我已重回百度,在百度地图内部做一个类似创业的项目,也比较有意思,有挑战。

总之,可以学的东西还不少。

 
关键词: 经验教训
 
[ 创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青年创业网 - 招商加盟,加盟好项目,小本创业,2024最有前景的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