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能否兼得?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但更多的时候,我的问题是:鱼和熊掌为何不可以兼得?大家为何要为自己设置如此的选择?当买房和创业成为两难选择时,是大家自己失去了剖析和规划,其实存款不会带来安全感,有规划的生活才会。
前两天看了篇日志,有个MM说自己和男朋友买房的困惑,虽然问题是买不买房,但其实令她犹豫的核心问题是:买房还是创业?就像鱼和熊掌。
原文在这里:求助,需不需要买房呢 我汇总了一下她的家庭资产近况: 资产情况: 薪资收入:男主:7000元/月,女主:5000~10000/月,取中值7500元 存款:16万(四年存款),预计礼金收入:12万 投资理财需要: 购买78平小两居,首付39万,月供3800 从理财计划的角度讲,这个需要比较容易达成:首付只有11w缺口,作为短期负债来讲,重压非常小(若是借款的话,等于家庭月薪的8倍),而且还款重压也不大,是月薪的27%,这是很良性的负债。
特别是主人公还不到30岁(工作四年,估计是27岁左右)远没到他们的收入高峰期。
所以,困扰她的好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 首付缺的11w,可以找爸爸妈妈或者是亲朋借款,根据他们之前的存款速度,三年可以还清这笔欠款。
有人说借钱不容易,我的解决思路是根据对应期银行理财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还款,利息也就5~6k,而且是双赢,借款的亲朋获得收益、贷款人得到房屋。
由于房地产的增值空间更大,试想一下180w的资产(拿首付39万倒推,猜想这是他们第一套房,所以总价180w;若是二手房,首付30%就应该是130w的总价)一年增值5000~6000元比较容易。
当然,这只不过数字的游戏。
买不买房除去财务问题,还关系到生活。
其实这位MM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的将来。
进一步的规划: 1. 买房后将房屋租出去收租金(1800元/月),房贷重压降到2000左右,两人选更适合的地址再租房屋(租金低于1800/月) 2. 男主计划离职创业 3. 女主面临职业转换期(且性格小心,没存款就没安全感) 所以,那篇日志其实不是问买不买房。
而是,先买房还是先创业?先家庭还是先事业? 这个疑问,杂糅了多元的原因:财务、梦想、婚姻、事业、职业与个人角色定位其实,生活一直都是选择题,而且一直都不是单选题。
先买房还是先创业? 我只按我们的理解来讲,或许不是最好的建议。
但,怎么会有100%尽如人意的解决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先买房。
从钱上看,首付缺口已经非常小,而且月供重压也并不大,即便只有一人还贷也基本维持在月薪的50%左右。
对30岁左右的人来讲,如此的负担并不重。
从我的理解释说明,或许他们双方的爸爸妈妈都只有50多岁甚至还没有退休,常见有存款的一代人,出借给孩子们11w元应该也不会导致太大重压。
从婚姻的角度看,有一同资产的婚姻信赖感更强、关系更稳定,或者说,双方的安全感都会更高中一年级点。
何况男女主人公已经一块存钱四年了本身已经是处于默认婚姻状况中。
从事业的角度,创业或许需要钱,或许不需要,假如你们一块存的钱是为了创业而存的,就不要挪作他用,假如不是,创业的那个人做出如此的决策时,肯定应该有有关的对策。
或者说,选择题变成了:没钱你目前创不创业? 从资产的角度,房地产的增值空间虽然在缩小,但保值性不容置疑,非常重要的是买房没所谓的最好机会。
我不了解其他人的生活什么样,至少我一个人从工作第一天到目前三十多岁了都时时处在没什么钱的状况中。
以前4000元月薪的时候,感觉一个月存500元和买件撑场面的衣服比起来,后者更要紧;没几年,收入到了过去的2~3倍,花销却膨胀了不止3倍,那时候稍有的存款全靠年底奖金。
直到我和先生决定买房的时候,我都不了解大家的实质支付能力有多少:最后,大家用上年的年终奖+投资账户里的全部资产+2张信用卡+12w亲友借款+8w结婚典礼礼金凑足了全部首付款。
在之后的2个月里,把两个人的薪资都用于偿还信用卡(50多天的免息期真的有用啊),期间还找朋友拆借了些几千元的小钱。
那真是狼狈的三个月。
再之后,10个月后,大家用提取的公积金偿还了亲友借款。
当然,这笔钱是我事先算好的,借钱之前也表达了会偿还8%左右的年息。
其实,买房的重压远小于我的预估,我以为至少有一年半都要致力于还钱,但其实,真的身无分文的日子就只有刚开始的三个月。
而且,借助这次机会,大家两人基本把散落在外的友情借款全部收回了。
说说个人的感受: 在30岁之前,我一直坚持不买房或者晚买房,是由于买房会把流动性搞得非常狼狈:30岁座右的职人会遇见不少机会,新的事业选择也好、创业机会也好、投资机会也好忽然就此起彼伏出目前眼前,假如失去了流动性,也会跟这类机会擦肩而过。
但其实,我一直担忧的事情发生了,但只有3个月。
我不喜欢高负债率。
但在那之后,大家生活飞速走向正常,而我需要偿还的资金,其实都已经变成长期借款:礼金有50%是提前支付的、50%是将来2~3年才支付的,中国的人情本质上就是大伙儿凑钱帮忙的模式;亲友借款用公积金足以偿还,虽然有10个月的利息,但也得以多10个月的积累;房贷是公积金全额贷款,所以被压缩到家庭收入的20%以下。
当然,我也有舍弃的东西:由于不想提升贷款比率、不想用混合贷,只考虑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限额,所以我舍弃了更大的户型和更好的楼层(最后选择了11层,事实上,高层15层以上会更舒适但总价会高6~8w,性价比低不少)。
也无法考虑地方更好的二手房。
想创业如何解决? 创业需要综合支持。
毋庸置疑。
家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
以前说过,我见过不少出色的创业人士,他们的个人能力至少是有关范围的专业能力都是让人钦佩的,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也都是有非常大概率成功的创业投资项目,但时间本钱却极少在考量范畴内。
还是说例子吧。
我的一位朋友,28岁时年薪已近百万,而且是十年前的薪资水平,30岁的时候果断创业,不需要找投资人,他和一个朋友一同出资300w搞了个网站,开始做他们觉得非常有市场的事。
该如何评价他的事业呢?就像2000年创办了一家大众点评大众点评创立于2003年,到2006年筹资市场复苏时才获得红杉资本首轮100万美金的投资。
也就是说,若是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那年创办,直到2006年才能获得首轮投资,团队要一个人支撑多一倍的时间。
事实上,包含开创者、投资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没办法准确预测将来他们了解市场机会所在,但没人能预测机会什么时间来,大伙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所有筹备,等待机会。
我的那位朋友什么样?他们的办公场合从写字楼搬到居民楼最后搬到郊区厂房,刚开始的一年常常是花几十万买了个教训,等真的走上正轨时刚开始的钱早已花光,只能四处筹资。
金领创业只不过承受力比其他人强,不代表成功概率高。
可对于开创者的家庭而言,如何解决?直到成功那天才娶妻生子?买房置业?赡养爸爸妈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的朋友宝马[微博]换普桑、他的合作伙伴卖掉了一套房你不了解哪天会成功,有时看着近在咫尺但真的触碰到却要走非常远。
与工作相比,创业不仅要激情和付出,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锤炼。
我的建议是: 第一,把创业和生活分开。
创业是你事业、职业上的打拼,创成了未必有大富大贵,创不长也不要让家庭付出太多,只有把沉没本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才是真的成功。
第二,能屈能伸、别丢了技术。
你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永远别忘,就算你富甲一方又或者吃苦耐劳一个职位30年。
不少出色的年轻人,创业时还年轻,假如继续职场的道路会有非常大上升空间,但选择了自己闯天下,需知,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样的,你要保证自主创业久了仍能回到职场,一要心态平和、二要不忘技术。
不要由于付出的几年青春岁月就死抱着梦想不松手;不要被其他人叫了几年某总就放不下身段儿去求职;不要拿创业当借口让家人没好日子过。
最后,作为创业人士的家庭成员,做好谋划,想想假如将来2~3年他都不可以为家庭带来贡献的话,你如何解决?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同时得到,问题是,放一块美味吗? 存款不会带来安全感,有规划的生活才会。